全国自然笔记教师培训散记
继续接受培训,坚持学习成长
“慧心观察自然趣,巧手笔记生态情”,2024年5月10日~5月12日晚,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办,北京、厦门等相关多部门指导的全国自然笔记教师培训班线上自然笔记培训如期举行。哈哈,有点打官腔冠冕堂皇了,下面随意些。
第一天主题:
自然笔记背后的科学与美学
第一天培训,10号晚上,1931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刘兴诗教授第一位出场,做了《带孩子探索大自然》的直播讲座,他是地质学教授、史前考古学研究员、中国科普协会荣誉理事、畅销科普作家、中国科幻小说鼻祖之一。 截至今年,他在境内外共出版图书536本,获奖无数,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成绩突出的科普作家。刘老精神矍铄,侃侃而谈,从他早年地质勘探故事讲起,告诉参加培训的老师们探索自然需要注意的四个方面:计划周密、行动果断、观察仔细、安全第一。最后,他还声情并茂朗读了一段自己的自然笔记文字作品。
后面做讲座的两位老师分别是北京交通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征博士和北京教育学院文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吕鹏教授。
陈老师讲座的题目是《大自然的AB面》,副标题是“当诗词遇见科学”。讲座内容贴近自然和生活,深入诗词和物理,而且用课件的形式把它们之间美妙的联系展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由得击节赞叹。他说:
诗词不仅是“读、背、诵”的文学瑰宝它也可以是观察大自然的窗口
我们面前是完整的世界
科学与诗词
分别以理性与感性解读自然
它们分别是大自然的AB面
他认为,自然观察不一定是大山大河,小景观比如树影子也可以。既要感性体验,也要理性探索,要看到大自然的AB面,看见诗词背后的科学。
吕教授长期从事艺术教育与艺术创作与实践,讲座中,他借助自己相关作品和部分名家画作,给大家传授了水彩(干画法湿画法)、速写和线描的基本技法,鼓励大家大胆去画,说“艺无达诂”,不要担心画的好坏,可以图文并用,先喜爱、再观察、多练习。
第一天抽奖口令
遇见自然遇见你
第二天主题:
自然笔记观察力培育与美育功能发掘
11号晚上,七点到十点,满满的收获。三位老师从自身体验出发,有故事有感悟,有理念有方法,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第一位直播讲座的是为自然发声, 推动生态保护行动的科普作者和海洋保护行动实践者、自然教育从业者小宇宙黄宇老师。她从2018年开始带队珊瑚保育及海洋垃圾清洁行动,2021年任职蓝蹼生态项目负责人,直播珊瑚产卵,公共演讲山海间的自然故事近500次,期待通过讲述自然故事,传递自然之美。
她的讲座从“初心、积累、转化、分享”四个方面分别介绍,讲不同角度的观察和记录,不同生物(包括人)的生活和相互间的关系,图文并茂,让我们学习了她的经验,看见了自然的美好,同时她也告诉我们:
写作不仅仅是表达的过程,
还是一种量化的过程。
知识和技巧都不如真实的感受能打动人。热爱才是原动力。
她的初心是:
1.通过讲述自然故事,传递自然之美。
2.激发引导热爱自然-了解自然-推动自然保护行动。
她强调初心积累,还有明确面向人群:“为什么写?给谁看?”
积累:完整的生态观、拉长时间轴、独特的角度、更广阔的视野。
每一个创作背后都有大量的基础观察、阅读、考证
我印象深刻的是要从身边的自然开始,关注原住民智慧,同时要长期坚持,可以坚持打卡督促自己。
第二位是徜徉乡野二十载,随四季赏花访叶、探虫观鸟、寻蛙觅兽的自然爱好者胡菲老师。她常年组织指导多地高校的自然体验营队,引导开展公众及中小学生自然观察活动。编写出版多套青少年自然读物,以及中小学校本课程自然系列乡土教材。她希望“尽一己之力,与众分享自然之奇趣,万物之灵美”。
她讲座题目是《小虫大世界——我们身边的昆虫朋友》。胡老师从兴趣出发,感觉自然好玩,昆虫也很好玩,而且身边就有,还丰富多彩,容易观察。围绕昆虫的吃住行成长繁殖,她由简入难,把自然观察分为轻松版、小品版和剧场版三个层次。轻松版简单放松,看见自然的美好就可以了;小品版要深入一些,要观察昆虫的吃住行,还要看见它们的故事;剧场版就需要相对专业的东西了,知识背景、个人思考,还需要有“追剧”的热情和持续关注的兴趣……
你喜欢哪个版本的呢?
11号晚上最后一位出场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生态学硕士(鸟类学研究方向),自然类科技绘图师、生态摄影师张瑜老师。他目前就职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博物》编辑部,任插图主管。常年致力于观察、拍摄和记录城市周边生存的动物的生活,对鸭子、螳螂、松鼠、刺猬等动物有着较为深入的观察研究。
张老师是位太会讲故事的人,满口京腔京韵,一开场他就说自己喜欢八卦,不是人的,是动物的。接下来,如他讲座标题《观察故事——乌鸫的一家》,我们就被他惟妙惟肖的故事吸引住了。配合他精美生动的摄影作品,我们一会儿为乌鸫妈妈的伤情心疼(可能被野猫扑到又挣脱出来),一会儿又为鸟儿们的家园环境担心(修剪树枝等绿化处理)。好在,还算有惊无险,他重点观察的这一家六口,整体成长都比较顺利。乌鸫妈妈渐渐恢复,孩子们也一个个长大成鸟,不用她再费心费力捕捉蚯蚓投喂食物了,四兄弟(姐妹?兄妹?姐弟?)也慢慢成长起来,可以独当一面,甚至和爸爸妈妈都逐渐疏离起来,全部都开始各行其是……
张老师说,这可能也是一种自然规律吧。他还用他长期的观察告诉大家一个发现:“童话故事”里鸟爸爸妈妈教导小鸟飞翔捕食那些,他没有看到,至少在这乌鸫一家这里没看见。他看见的是,鸟爸爸妈妈持续投喂,哪怕成长快一点的小乌鸫从窝里出来,就近飞到树丛中,他们也会去寻找然后投喂。一个一个,直到它们可以离开大树,到草地里学习觅食。没有什么示范和教导,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从出窝站立(最后出窝的老四还整个身子趴在枝条上),到啄树干上的蚂蚁(小朋友玩一样的);从降落草地,到啄食各种小昆虫,还有枯树叶,到拉扯不清尝试着吞下它们的大餐蚯蚓(开始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后来不知道从何处下口,许多次试错,吃了吐出来再吃再吐,直到成功)……
哦,他的故事容易让人沉浸其中,忘记他的观察指导,比如从自己喜欢的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观察是个体观察还是“家庭”式跟踪记录,注意群落,注意生物多样性……他认为,不管观察还是记录,“自然”最大。
这里的“自然”,我理解的是要真实,有敬畏。他还说:看得越多,越不敢说;生活不易要珍惜!
抽奖口令:
万物有灵且美
小插曲
11号晚上培训结束后,差不多就十点了,主办方发出了今年的自然笔记征集活动京外邀请赛报名通知,截止12号晚上12点。时间比较紧,也想试试,但是一需要学生,二各种需要哈哈~12号是星期天,上午还是鼓起勇气打了几个电话,征求意见,感谢相关同事朋友,领导老师,先报名再说,因为还要等回复,不确定报了名就可以参加。一填表,明白条件了,比如带领过学生开展过自然笔记创作活动没有,要上传两张活动照片,两张自然笔记作品。也许就是天意?2021年开始的自然教育活动,有相关资料啊!照片和作品,都现成,压缩一下,上传完成。提交成功了,等结果~~~成不成都行。想起来在上海乡间乡村自然教育培训,结束后离开,善良的云朵担心我坐错公交车,我告诉她:又不着急去哪儿,坐错了我只当是多去一个地方逛逛。她忍不住笑出声来……
自然而然,让一切自然发生。
第三天主题:
美丽文字记录生态情
最后一天培训,从七点到九点半,然后还有各种扫码填表,报名等等,还没开始整理,已经有点累了。所以,这一天的整理复盘是13号抽空完成的。现在学会了一个新技能,及时整理存草稿,全部完成再发送,挺好。第三天培训内容具体如下:
第一位分享嘉宾保老师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到过南极非洲等好多一般人到不了的地方,拍摄了许多动物照片,写了不少相关文学作品。她分享的主题是《诗意一般的语言——如何创作自然诗歌》。保老师从孩子的天性说起,提倡保护好孩子的童心,同时讲诗歌的分类,说自然诗歌可以学习婴儿语言、幼儿梦话、小学生写作文,关注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巧用比喻。她认为思想的驰骋和天性的释放是自然诗歌的两大要素。
她说可以从写局部开始,要经过思考,比如不同人称代词的使用也是一种不同的感受。写好自然诗歌,需要大量阅读做基础,加上思想自由驰骋。她推荐了顾城、金子美玲、鲍勃迪伦等人的诗歌。最后,她以鲍勃迪伦的《假如不是为你》儿童绘本结束了她的分享。
第二位分享嘉宾是地衣,记得应该看过她的直播和公众号,她原本是一位全职妈妈,后来以自然笔记、博物绘画等脱颖而出。她分享的内容就是她的经历:《我的自然笔记探索与教学之路》。
陈老师结合大量活动照片和自然笔记作品,娓娓而谈,从在学校开展自然笔记兴趣社团,谈到与自然笔记之缘,再说到自然博物探索之路,满满都是故事。
她还说孩子们天生的亲自然性,说陈西敏和《失去山林的孩子》(台版翻译,就是《林间最后的小孩》),说自己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带孩子们搞兴趣班,到自己亲近自然,让自然和自己的生活、事业连接起来。她的“地衣有约”公益活动在疫情期间,线上讲座,让自然笔记先流动起来,覆盖全国多地,影响了更多的人。
最后一位分享老师叫肖翠,分享主题是《自然摄影与自然笔记创作》。她觉得在现在这个手机相机盛行的时代,摄影是记录自然的一个重要方式。她从广义的自然笔记形式(不局限于文字图画)出发,说摄影的器材和拍摄的维度角度注意事项等,说她到雄安如何做植物摄影,带孩子到海南怎样拍摄记录植物,回来以后又怎样精选照片,结合文字形式,最终出版成书。在介绍她的新书《海岛花开》时,她说:
博物旅行的意义,在于不知道路上会邂逅哪些生物、人、心境,发生怎样的故事。而家庭博物旅行要求父母要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借助旅途的生物素材,对孩子的教育和引导搬到户外,搬到自然中。
三天九个讲座,认真看完,收获满满,最大的收获可以说和去年一样,是进一步明白了自然笔记外延很广,绘画写诗无达诂,需要真实体验、及时记录。
行动起来吧!
到大自然里去~